最近关于发兵攻打邻国的呼声很高,一向不对付的文臣武将难得统一了意见。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武将的升迁要依靠军功,自然是希望能有一场战争。而此次针对的国家据说有良田万顷,那帮文臣的眼睛都已经冒绿光了。
看着这帮人写下的洋洋洒洒近万字的奏章,我不得不感慨,有钱能使鬼推磨啊。
新式作物比如土豆、红薯,还有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使得粮食产量迅速提高,大量人力从土地上挣脱出来,投入到了工商之中。
这也导致如今人力和土地的价值不断增长,而国内的资源短时间内很难增加太多,所以这帮人便盯上了国外的土地和人口。
但是直接言利多少不符合仁义道德的要求,为了增加出兵的正当性,这帮人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这些以笔为刀的文人的战斗力比武将更甚,如果是智商不高又不了解内情的人看了这些文章,估计会以为那邻国已经沦为了人间炼狱。
这帮家伙把邻国的方方面面从上到下骂了个遍,有骂对方君王昏庸无能的,有骂对方臣子助纣为虐的,还有骂对方百姓愚昧无知的,就好像他们没有丝毫可取之处。
不是,你们至于这么群情激愤吗?又不是杀了你们父母。
尤其是礼部尚书,居然拿邻国的一首歌谣说事,批评对方在其中讽刺我。
这点小事就不用拿出来说了吧?不过是一两句抱怨而已,下旨申饬一下不就得了?为此出兵跟文字狱有什么区别?
你看看人家内阁首辅的文章,先是表明自古圣朝圣君,莫不以民为贵,以民为本,以民为重,君轻而民贵。然后又简单讲述了邻国遭逢洪涝灾害,可她们的国君不体百姓之疾苦,不思赈灾之事宜,反而修塔佞佛,寄希望于上天,白白耗费钱粮。朝堂之中奸臣当道,无数忠良惨遭迫害。最后才表示我大夏出兵乃是顺应天道,讨伐昏君佞臣,解救万民于水火。
看看这,从头到尾说得头头是道,挑不出一丝毛病。而且站在道德制高点出发,毫不留情地谴责对方,一下子就让大夏出兵的行为多了几分正当性。
嘛,邻国的情况我也是有所了解的,确实是很糟糕,据说已经出现了人相食的情况。
“陛下,来尝尝臣妾亲手做的红烧肉怎么样?”
不行!邻国百姓也是百姓,既然她们遭逢磨难,我怎能坐视不管?我要御驾亲征才行啊!
嗯,只要能离开后宫就行。
>>>>>>
大夏国南方有一国,名为楚国,拥有人口近千万,良田万顷,好好发展的话,国力不说超过大夏,但也足以成为一流强国。
但显然这个国家永远不懂得珍惜机会。
在大夏还很弱小时,这个国家的国力远超大夏,可是却陷入了严重的党争之中。
夏武帝即位,开始征讨其余小国时,楚国的党争演变成了内乱。
等到国家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北方诸国也基本被大夏吞了个干净,成长为这片大陆上规模最大的国家,实力反超楚国。
这个时候一般应该是要尽量与之结好,避免冲突,但楚国上下自视甚高,打从心底瞧不起这个曾经还需要向自己朝贡的国家,处处与之做对,于是第一场夏楚大战很快便爆发了。
当时的夏武帝亲率十万大军,一路攻城拔寨,差点就打到了楚国国都,却突然中途病逝,大夏因而不得不退兵。
夏楚两国在此之后签订了停战协议,但是双方对这个结果都不服气。
大夏认为如果不是夏武帝出了意外,楚国就已经被灭了,所以她们应该要向大夏臣服。
而楚国则认为这是她们将士奋战的结果,是楚国战胜了大夏,所以应该由大夏向楚国赔款。
双方就此僵持不下,最后各退一步,大夏归还攻打下的十五座城池,楚国向大夏支付十年岁币。
到了夏宣帝即位时,大夏隐隐约约有了衰败的迹象,而楚国此时又爆发了内乱,这次是几位皇女争夺皇位的斗争。
等到她们最终结束这场腥风血雨之后,回过头来发现大夏现任女帝已经实现了国家中兴。
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而到了大夏兴安十四年,楚国北部地区遇到了持续半月的大暴雨,随后而来的洪灾让整个楚国北部变成了一片泽国,国都也受到了一定影响。
而大夏则是趁此机会大开边境,安置楚国流民,吸引对方人口北迁。
其实女帝的想法并没有错,大夏的上层的确是希望吸收国外的人口与土地,但与她的想法不同的是,这些百官一开始并不打算动用武力。
国家实力已至极盛,不论是北部草原的各汗国还是南部以楚国为首的小国都无法对大夏造成威胁。这个时候就不能像夏武帝时那样靠征伐扩张,而是应该通过贸易、外交等手段,使万国臣服。
小国有小国的玩法,大国有大国的政策。
其他国家基本都很好说话,唯有那楚国始终保持着自大的态度。
这次的灾难爆发后,其使者立刻对大夏安置流民的行为表示谴责,丝毫不提自己那国君挪用赈灾钱粮修建佛塔的荒唐行径。
甚至此人还当着礼部官员的面,嘲讽当今大夏女帝不能生育,将导致国祚不长。
好家伙,这个使者的言论一出,立刻引起群情激愤,不少脾气暴躁的读书人更是写下了无数诗词回怼了过去,把她祖宗十八代骂了个狗血淋头。
当今女帝勤政爱民,大夏百姓无不感恩戴德。
农民耕地不再是勉强果腹,难有余粮,新式作物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粮食产量,而大量人口脱离土地进入作坊,手中有了余钱可以消费,这就使得对于柴米油盐的需求越来越高,粮价因此上涨,使无数农民收入激增。
工匠不再是受到歧视的职业,反而是由于工商兴起,各类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薪资愈发丰厚,不少优秀的匠人努力一年,竟然能挣到上百两纹银,一跃成为中等家庭。
商人不再担惊受怕,可以打开门放心做生意,将大量真金白银投入去扩大生产,促进了经济发展。
读书人尤其是寒门学子,过去只有一小部分人通过了科举,入朝为官才能改变命运,大部分人依旧生活清贫,但是如今工商兴起,对读书人的需求越来越大,不论是去作坊之中当账房,还是去兴起的学堂之中做先生,酬劳都很不错。
士农工商,不论是哪一个阶层的人都从女帝的政策之中获益,你现在骂我们的衣食父母,不宰了你都对不起我这两年身上多长的这几斤肉。
而当楚国的两首歌谣随着那些流民传到大夏之后,更是直接点燃了火药桶。
一首是讲述楚国大英雄抗击夏国侵略,孤身深入敌阵,一箭射死夏国皇帝,逼迫其退兵的故事。
另一首是妖魔化现任夏国女帝,说她长着三头六臂,口能吐火,眼会发光,每日都要生吃人心。
好吧,新仇旧恨一起算,这下不可能有人阻止大夏对楚国出兵了。
特别是当女帝下令御驾亲征之后,更是举国沸腾,大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
>>>>>>
这帮人到底为什么这么激动啊?
自我决定御驾亲征之后,很快便率领而十万大军渡河,进攻楚国的北部地区。
由于这里已经变成了一片泽国,根本无法组织起像样的抵抗,不如说那些灾民见到我们以后反倒主动来投。
但这也导致进军困难,不得不抽调大量兵马留下以安置这些灾民,顺便修补河堤,使潮水退去。
等到大军来到楚国国都时,已经只剩下了五万人。
“真是没想到末将在有生之年能来到这里。”
说起来我旁边这位老将当年跟着外婆一起攻打过楚国来着。
“当年我们大军势如破竹,却没想到武帝陛下却英年早逝,不得不饮恨西北。如今总算是能弥补当年的遗憾了,陛下,末将请求率领先锋队,亲手攻上城门。”
“没那个必要。”
“陛下?”
“如此大都,城高兵利粮足,且城中有着太多百姓,一旦强攻,不论是我军将士还是无辜民众都会死伤惨重。”
“那要如何智取呢?”
“等。”
“等?”
>>>>>>
大夏国军队兵临城下令楚国官员始料未及,毕竟她们在北方陈兵十万,怎么会这么快就被突破了呢?
布置这十万大军的两个北部重镇在洪灾一开始的确是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紧随在灾难之后到来的是无数往北逃难的灾民。
由于北部地区成了一片泽国,导致这些军队与南方国都的联系变得非常困难,几乎已经断绝,所以她们并不敢擅自阻拦这些灾民,一不小心引起民变就全完了,毕竟这可是上百万人啊。
然而很快她们注意到了一个非常不妙的情况,那就是粮草快要见底了。
无数灾民北迁,这些大军既无法就地收取军粮,也无法获得从南方运来的粮食,成了这北方地区的两处孤岛,还是没有食物来源的那种。
没过多久,便出现了逃兵,但饿了两天的她并没有跑多远,就倒在了半路上。
这种现象一旦出现,便很难制止住,当大夏的军队到来时,十万大军已经没有了抵抗能力,象征性地抵抗了两下就直接降了。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局面,女帝才下达了围而不攻的命令。
楚国的腐败远比想象当中要严重,城中或许是有足够全城人坚持一年的粮食,但那些真的能分发到百姓和士兵手中吗?
对女帝来说是一种猜测,是一种直觉,但对楚国国君和百官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问题。
首先,粮仓当中储存的粮食与记录不符,整整少了四成。
其次,大量流民涌入,加上此前就普遍存在的隐户问题,导致实际军民总数比户籍记载翻了一倍。
最严重的问题在于贪污问题。
比如朝廷在某处设置了粥棚,每日送去一百担米,实际用于熬粥的可能只有五十担,剩下的已经被层层官员给贪墨掉了。
军队的情况要好一点,但至少也会少掉两成。
楚国官员的腐败已经深入骨髓,哪怕是能力再强的帝王也很难扭转这一局面,除非大破大立。
但如今的楚国国君反而是加剧这一局面的罪魁祸首。
国家存亡之际,她还在大摆酒宴,与其说是死不悔改,不如说是在自暴自弃,打算用醉生梦死来忘却那即将破灭的命运。
身为一国之君她是无法投降的,那只会迎来生不如死的命运。
但她的臣子是可以的,因为大夏今后要管理楚国旧地,还要仰仗她们这些扎根于当地的豪强士绅。
所以国都被围困一个月后,禁卫军统帅发动政变,杀入皇宫,大肆屠戮。
不甘落后的一批文臣则是伙同东门将领打开城门,迎接敌军入城。
大夏兴安十四年十月十八日,存在二百七十一年的楚国就此灭亡。
阎王爷有恶趣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卧龙小说网http://www.wolongxs.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好书推荐:《我的剧本世界在自主运行》、《我是舰娘》、《交错世界之学院都市》、《认清现实后,她们开始追夫火葬场》、《好徒儿你就饶了为师伐》、《足控勇者的目标是魔王的丝袜》、《带着修真界仙子们天下无敌》、《修炼成仙的我只想养成女徒弟》、《被触手怪养大的少女》、《修真轮回一百世》、